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

时间:2024-10-10 12:18:17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

我们有一些启发后,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。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,欢迎大家分享。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1

百家讲坛,于丹讲“论语心得”我没看,学校每人发了一本书“于丹论语心得”看过后感触颇深,对于丹的某些论点我不敢句同,但看完心得,很是受益。

于丹“论语心得”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态,质扑的语言,浅显的哲理,通俗的讲解了中华国人的宇宙观,心灵观,道德观,解读了交友理念,人格修养,人的良知与意志,宽怀与仁爱,正直与气节等。读来平易,丝毫无那种造作,故弄玄虚,装腔作势的感觉,也没教师爷的嘴脸,让我感觉离孔子很近,更觉此书真的“道不远人”并引导我辈走近传统文化的源地,在世风日下,物欲横流的今天,能读到这样一本书,令我耳目一新,心旷神宜,也受到很大的启发。

有人认为因为国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,而论语节目的推出,于丹的大胆演绎,在国人贫瘠的精神世界里,依稀看到了精神的归宿,所以《论语》走红,于丹成名,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。而我自己的感觉,是我自己的判断,先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疑惑,在听于丹说论语后,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,原来论语可以这样来解读。于丹果然有其独到之处,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,是真实的感觉,而不是无病的呻吟。

谈到论语,必谈孔子。孔子是儒家的灵魂人物,古今褒贬不一,反差极大。在封建王朝里是不可争议的圣人,是万世师表。而在今天的世界里,他一度被打倒,我也是在听着打倒孔老二的口号声中长大的一代。所以在我开始主动接触论语的时候,我对孔子仍心存那么一丝芥蒂,我早期愤恨中庸之道,以为那是中国衰弱的原因,它掩饰了纯真的人性,使人渐渐失去血性和创造力,使人习惯于被规则约束,所谓天朝上国不就是因为这样而沉沦的吗?

然而在今天,我却希望自己在论语中找到心灵的归宿,时间积累下来的问题需要一个很好的解释,论语恰能给我这样的答案。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,诚不欺我也。我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,留下伤痕累累,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,它至少能让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后,心中能有那么一点坦然。我明白了我是对的,但我却不可能成功的道理。君子在这个世界上,要让自己的内心坚持与世俗世界的流行规则很好地结合起来,这样的君子,才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。才能做好入世的事业,不流于空谈。

现代中国人的种种心灵困惑,在于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。有信仰总比无信仰的好,我秉持这样的观点,在我们心中有太多问号的时候,看看论语吧,听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吧,圆滑处世,并不困难,让自己拥有快乐的灵魂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。我们在与周遭的世界有机融合后,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个人操守和原则。

这就是所谓高尚成功的含义吧。

在网上也看了许多有关“论语心得”的资料,没想到在网上却看到对于女士大加口诛笔伐挥舞大棒的文章,还有联名封杀及史学权威的暴跳,大有将于女士至于死地而后快之感,这不仅让我想起__时产生的文霸,真是__遗风仍存,张姚后人重来,一篇心得感受,竟干戈四起,又同是作学文的人,学术探讨,各抒己见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对同一事物,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,在探讨中,在争鸣中求得正源,(人总是在错误中不断的修正自己,完善自己。)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,不可思议的是动不动就封杀,就棒喝,那还有什么学术探讨了?况且于女士的心得则是个人所见,独家感受啊。岂不知千人看心得,有千种之体会,千人读论语,则有千人之感受,大家都有权谈论语,都有自由写心得,能被大众所接受,这就是正确,这就是成功的标志。于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鲜花,但也决不是毒草,如果让反对她的人也写一篇“心得”也许未必如于女士。又何必何必横眉冷对?这正是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这正是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

看看现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,胡编乱造的垃圾电视剧。为一夜成名不顾一切的逐名夺利。人们精神的困惑,道德水准的失恒。更有那良心的丧失。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,岳飞,不知道李白、杜甫,过几年连我的孙子都不知他爷爷的名了,我想,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,国民需要一种精神,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,我们更希望多有象于女士这样的文人,多写这样的心得,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与理解。心得成书,阅过受益,善亦大焉,感谢于女士的推动做用。

以上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,有言语过激之处请谅解,毕竟是个人见解。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学者,文士,博士们还有权威的史学家们,都能象于女士一样写出更好更多的“心得”让大家共同学习体会。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2

我最近完成了一本书,它就是《论语》。我是从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国学班开始读的。

我一读这本书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。这本书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辑录的,里面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写了非常注重礼节的子路,孔子的儿子孔鲤被抓走了,子路上去营救,人没有救出来却中了对方的圈套,被一个人一剑射穿了身子,子路死前还不忘把帽子戴好。

《论语》中,我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,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,也是我最喜欢的学霸。你们一定会问我为什么喜欢颜回呢?因为他不但谦虚有礼,还非常有学问。有人说他比孔子还要谦虚,他却反驳道:“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,我再高也会被人们爬到山顶,而我的老师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样,谁也无法爬上去,我的老师孔子比我更谦虚有礼。”

《论语》中,有许多经典语句,比如“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这句话让我明白了,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,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。

又比如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:看要看得明确,不可以有丝毫模糊;听要听得清楚,不能够含混;脸色要温和,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;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,不可以骄傲、轻忽他人;言语要忠厚诚恳,没有虚假。做事要认真负责,不可以懈怠懒惰。

虽然这学期《论语》二十章的学习已经结束了,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钻研、见习《论语》中的智慧,我要继续学习,努力成为真正的君子吧!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3

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子曰: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。子曰:由,诲汝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,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,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,什么是小人。在这一节课,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'分辨是这样的:君子是有价值观、原则与思维方式的,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,因为掌握了方法,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(君子不器)。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,所以 ……此处隐藏1614个字……文化的经书,是有必要一读的。

建国已六十年,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和平岁月,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,应该是“守成期”,顺理成章的天命。其实,儒学中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精神,不仅可与守成,亦可催人进取,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,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,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。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,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,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,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,本于生命,积极进取,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。人生,就要有积极的心态,明确的目标,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,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,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、终极目标、整体主题。而这些,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。

一、要勤学善悟,学以致用

读完《论语》之后,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,但整篇文章下来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。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,强调要终身“好学不厌”,提倡“不耻下问”的精神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“三人”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。只要有“善者”,就要“从之”,对于“不善者”要引以为戒,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。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士欲宣其义,必先读其书。”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,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,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。学习首先要勤奋,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。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:“勤奋努力+正确方法+讲究效率=成功”。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,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,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。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,更是一种方法,就是要勤学、勤记、勤思,“温故而知新”。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“学”是“思”的基础,“思”要在“学”中进行,二者相辅相成。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,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,两者不可废,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。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,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,那就是要勤奋学习,勇于实践,善于总结,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,不断温故旧学、收获新知。能“悟”,才能有所提高,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;得“悟”就会豁然开朗,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,而不是束手无策。孔子认为,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,但重点在于“学以致用”。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也就是说,品德不去修养,学问不去讲习,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,有错误不能改正,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,这才是我们忧虑的。由此可见,读书的目的,不在于死记书本,而在于应用,在于实践,在于“举一反三”地灵活运用知识。

二、爱人犹如爱己,敬人犹如敬己。
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”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;出门在外,则谦恭有礼,对人如兄弟一般,谨慎而诚实可信,要广泛地去爱众人,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。即在家要孝敬父母,在外要团结友爱,有爱心,以贤德的人为榜样,不断激励自己,努力实践,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。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,得到他人的尊重,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,却很少去思考。有的人唯我至上,目空一切,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;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,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。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,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,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,忧患多于欢乐的人,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,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,真心赞扬他人,真心对待他人,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,要以德抱怨,以直抱怨,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。在日常工作中,真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,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,为市民提供快捷服务、便利服务、微笑服务。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5

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,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可以说,没有中国古代文化,就没有中华民族;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,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。今天,我看了一本书,名叫《论语》,《论语》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,内容涵盖了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宗教、艺术、医药、民俗等各个领域,多方位、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、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。其中,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,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意思就是孔子说:“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,就会迷惑;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,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。”

对啊,学习要勤学好问,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,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,就会迷惑,是没有作用处的,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。相反的,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,如青少年们,天生聪明,但不爱学习,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,由吸毒而裸奔,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。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,两者必须两相兼顾,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,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,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,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,不催就不看不学,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,就会看看一两眼。一个人只知道读书,而不是用心去读,那么只如孟子说:“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,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。书读多了,想深了,见广了,便会离开书本,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,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。

这也使我懂得了,读书就要用心读,而不是读了就过了,还要反复的读几遍,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,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,相反,读书不认真读,那就不要读,因为那都是惘然,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,一直到未来,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。

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6

《论语》是我爱读的经典书籍之一,在三年级参加经典诵读大赛时曾背诵其中的章节。

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悦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’”我摇头晃脑地读着《论语》的第一段话,甚至已读过数百遍,能倒背如流。却从没想过要用在生活中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的语文小考得了满分,很兴奋,脑子里面蹦出了这句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……”我非常吃惊,怎么也搞不清楚,这句话为何会在这时从我耳边响起,于是终于明白:素读反复多次以后,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,同时还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来。

《论语》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,如:“曾子曰:‘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’”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、守信用,希望我能与曾子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。

又如:“子曰: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它的意思是: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。现实也有这样的例子:一位同学期末考试考了全市第一,就不停地夸耀自己,同学们都不理他,终于有一个人拍拍他的肩膀,说:“不错嘛!”他哪知道,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。这也见证了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的道理。

品读经典,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,还能给自己增添许多乐趣;素读经典,记住古人说的话,从中寻求做人的道理;素读经典,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。让我们素读经典吧!让经典陪伴我们快乐成长!

《经典著作《论语》的读书心得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